博策法律事務所

合作糾紛被控詐欺,差點背上刑責!邱竑錡律師力救成功不起訴

合作做生意,錢給了,卻沒看到結果,你會怎麼想?
台中一位民眾因為與朋友合夥開發品牌加盟,沒想到合作破局,對方竟然反控詐欺,還正式提告。原以為只是金錢糾紛,卻一夕之間變成「詐欺被告」,面臨最高五年刑期的壓力。

這起案件,最後在邱竑錡律師的協助下成功取得「不起訴處分」,全案落幕,當事人保住清白,也讓我們看到民事糾紛與刑事詐欺之間的法律界線有多重要。

故事開端:加盟合作夢變成詐欺指控

當事人本來只是想創業,於是找朋友一起合資,購買設備、租店面,準備開展某品牌的外送餐飲生意。沒想到過程中因理念不合,合作破裂。對方不但中止參與,還向檢方提告,指控當事人假借合作詐財,涉嫌詐欺。

警方偵辦:被告稱「我真的沒有詐騙他!」

遭到通知到案後,當事人情緒崩潰:「我只是想創業,怎麼會變成詐騙犯?」
警方調查資金流向、合約內容、雙方訊息記錄,指控的核心在於:設備費用與加盟金最後未全數返還,是否代表一開始就有詐騙意圖?

律師出手:釐清關鍵三點,成功力保清白

邱竑錡律師介入後,掌握三大重點反擊:

  1. 雙方有書面合作證明,且金流可追。
  2. 合作有實際行動(如設備採買、營運準備),並非空口白話。
  3. 未返還款項,與生意失敗有關,非惡意侵占。

律師團隊補充判例與最高法院見解,向檢方說明「合作破局不等於詐欺」,檢察官最終接受律師主張,做出「不起訴處分」,終結官司。

法律提醒:不是所有金錢糾紛都是詐欺罪!

這起案件告訴我們:
即使生意失敗、有金錢爭議,也不代表一定構成詐欺罪。刑法上的詐欺罪,必須證明有「詐術行為」與「意圖為不法所有」,並造成他人陷於錯誤而交付財物,才會成立。

而很多合作破裂案件,其實都只是民事爭議,若不小心被誤告刑事,很可能面臨前科與刑責的風險。

結語:遇到合作爭議,第一時間諮詢專業律師!

如果你也曾遇過合作糾紛、被控詐欺,請記得:

  • 保留金流、對話與合約紀錄
  • 第一時間聯絡律師協助應對
  • 切勿輕忽刑事程序的嚴重性

邱竑錡律師辦理多起詐欺不起訴案件,擅長釐清合作真相、捍衛當事人權益。無論是初次被告,還是想預防後續糾紛,都可以主動諮詢,掌握主導權。